信息发布

滨州发展农业“新六产”让农民越来越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

2019-02-19   阅读:(129次)
        在创新竞争的时代,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、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新的道路,这条路被称为农业“新六产”。近年来,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农业“新六产”,大力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、完善利益链,农民与二三产业的利益联结日趋紧密,越来越多地分享到了全产业链增值收益。

消费终端型、休闲体验型、生态循环型、智慧技术型四种“新六产”发展模式凸显
       我市因地制宜,理清农业“新六产”发展思路和方法,出台《滨州市农业“新六产”发展实施意见》《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,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强化政策支持,引导资金、技术、人才等要素向农业“新六产”集聚,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链条,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,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链条,大力实施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项目,全市农业“新六产”呈现良好发展态势。

目前,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消费终端型、休闲体验型、生态循环型、智慧技术型四种“新六产”发展模式,逐步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。消费终端型以中裕食品、愉悦家纺、鸿安、亿利源等企业为代表,在原料生产、初加工、精深加工、物流配送、餐饮及电子商务各环节有所为,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、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。休闲体验型以博华农业、鑫诚科技、万绿农业、艺藤食用菌等近50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代表,在推进农业与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、拓展农业多功能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,带领农民增收明显。经济循环型突出表现在粮食、畜牧产业,粮食产业以中裕、西王、香驰等为典型代表,实现了现代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加工业等多种产业的深度融合、封闭循环。畜牧产业以鸿安、亿利源、华阳等企业为典型代表,实现了饲用玉米种植、肉牛养殖、屠宰加工以及牛粪等废弃物造肥还田。智慧技术型以西王、中裕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,推进了互联网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。

农产品加工“接二连三”成主要业态,农村电商、乡村旅游和科技创新“三个亮点”呈现

“新六产”进一步升级了农业产业化,通过第一产业向后延伸连接第二、第三产业,第二产业双向延伸连接第一、第三产业,第三产业向前连接第二、第一产业,使一产的一份收入经过二产加工增值为两份收入,再通过三产的营销服务形成三倍效益,新型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民的收入产生乘数效应。

滨城区泰皇台乡张马村农民张洪国算了一笔账,他去年为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种植的33亩订单优质小麦被以高出普通小麦0.4元/公斤的价格回收,同时他流转给中裕的5.5亩土地获得了年租金1050元/亩,再加上自己在中裕种植基地打工3300元/月的工资性收入,张洪国比过去单纯种植小麦年增收了4万多元。中裕作为我市发展农业“新六产”的典范企业,以小麦精深加工和生猪生态养殖为主导产业,实行“企业+合作社+村集体+农户”订单种植和“土地流转租金+就地进厂务工”增收模式和机制,通过对订单农户实行高于市场10%以上价格回购、为农户“免费供种”和拿出初加工利润60%按“销售量”返还农户的返利模式,发展优质小麦订单生产基地面积150万亩,带动18万农户年增收3亿多元。

以中裕等企业为龙头,我市力促粮食、畜牧水产两个千亿级产业做大做强,不断提升农产品多层次、多环节转化增值率,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。全市以中裕等为代表的小麦加工企业、以西王等为代表的玉米加工企业、以魏桥创业等为代表的棉纺企业,以鸿安等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,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,推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。目前,全市80%以上的粮食、90%以上的棉花、90%以上的畜禽都通过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后投入国内外市场。这些企业通过签定订单、保底分红、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。

以农产品加工为发展“新六产”的主要业态,我市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,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新产业、新业态,打造了农村电商、乡村旅游和科技创新三个亮点。

在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方面,我市通过培育区域性、垂直性电商平台,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,开展农村电商示范县创建。如博兴县湾头村从事电商销售的有近900户,年销售100万元以上的网店有百余家,带动周边4.5万人人均增收4000元。目前,全市已发展涉农电商3.3万户、淘宝镇1个、淘宝村22个,1500多个村镇服务站点。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,我市充分挖掘农业在生态涵养、休闲观光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,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优势,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、村庄生活设施面貌等进行特色化改造,开发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园区。目前,全市已建设规模园区106个、休闲农庄13个、休闲农业园区99个、民俗村1个,休闲农业企业年营业收入19亿元,带动农民就业3.7万人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,我市整合高产、绿色、循环农业技术,发展“十统一”农技推广新模式160万亩,促进了粮食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;小麦、玉米、棉花36个品系参加预备试验、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;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,如邹平西王集团使一粒玉米递延出几十种产品,形成了玉米深加工“黄金”产业链。

138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“新六产”发展主要载体,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三大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

“推进农业‘新六产’发展,要调动广大传统小农户的积极性,更主要的是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为落脚点,紧紧依托农业园区、美丽乡村、特色小镇‘三大载体’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张成江介绍农业“新六产”工作时如是说。

我市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“新六产”发展的主要载体,坚持产业园区、科技园区、创业园区“三园同建”,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,引导二三产业向产业园区、县城和重点乡镇集中,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,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。目前,全市已认定138家市级农业示范园区,这些园区推广新技术、实践新模式,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提档升级。到2022年,全市力争创建10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,形成全环节提升、全链条增值、全产业融合的农业“新六产”发展格局。我市积极引导“一村一品”专业村镇大力发展规模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生产基地,形成了一大批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。博兴县店子镇、滨城区王立平村等8个村镇被评为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;惠民县麻店镇、邹平市长山镇毛张村等19个村镇被评为全省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。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的经济效益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,农民收入显著提高。
        当前,我市农业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三大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。农业龙头企业不仅具备一定的资本、科技、市场条件,还处于农业“新六产”前延后展的便利位置,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离农民最近,成为企业前延的重要支撑。截至2018年,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83家,农民合作社6806家,家庭农场1024家。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行“农业龙头企业+农民专业合作社+标准化生产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全面推进种养加、产加销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,在不同领域实践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要求,引领着农业“新六产”健康发展。按照规划,到2022年,全市将培育产业链条完善、运行机制健全、带动作用明显、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“新六产”示范主体100家。

版权所有:滨州市工业企业产供销服务平台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猜你可能喜欢

继续阅读

最新资讯

企业资讯

Copyright 2020 滨州市工业企业产供销综合服务平台 www.smebz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:鲁ICP备17031206号-15

鲁公网安备 37162102000296